已購買本作品的讀者,於登錄後才可評價
概述
國民經濟核算有兩種基本的體系﹐分別是MPS和SNA。MPS是基於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而建立起來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稱為物質產品平衡體系﹐簡稱MPS(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20世紀90年代以前﹐這種核算體系在蘇聯﹑東歐﹑中國等計劃經濟國家廣泛使用﹐其主要指標是社會總產值(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SNA是基於凱恩斯的所得~支出方法﹐經過斯通(Richard Stone)和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改造而建立起來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稱為國民經濟賬戶體系﹐簡稱SNA(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這種核算體系廣泛使用在美英等市場經濟國家﹐GDP是SNA核算體系的一個核心指標。
MPS和SNA的區別很多(具體區別見表~1)﹐但本質上還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關於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理論差別所致。MPS理論認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只有物質生產才創造價值﹐社會產品是物質生產部門生產的有用成果﹐非物質生產部門如文化教育﹑衛生醫療﹑公共事業﹑住宅管理﹑生活旅遊等部門提供的各種服務﹐或者是沒有經過人類勞動過濾的物質資源﹐或者雖然經過人類勞動﹐但卻沒有形成物質產品或是家庭的自我服務的勞動成果﹐都不算是社會產品﹐其收入是國民收入的再分配過程中形成的﹐因而不計入社會生產的總量。從使用價值來看﹐社會產品包括工業﹑農業﹑建築業三大部門的產品構成﹔從價值來說﹐社會產品由產品進入消費領域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來決定﹐因此還必須把商業與貨物運輸部門的增加值計算進去。所以﹐社會產品的範圍不僅包括工業﹑農業﹑建築業三大部門﹐同時也包括商業和運輸等部門的活動成果。……
暫未有讀者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