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購買本作品的讀者,於登錄後才可評價
概述
中朝同盟是1961年7月正式形成的 — 那時簽訂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但幾乎沒有人否定﹐自1950年中國出兵朝鮮開始﹐雙方的同盟關係實際上就已經確定下來。在中國人的記憶中﹐從抗美援朝運動開展以來﹐談到中朝關係﹐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彙就是“唇齒相依”﹐以此表明這兩個國家休戚與共﹐命運相連。當年甲午海戰﹐中國就是為了保護朝鮮﹐不惜以初建的海軍與日本鐵甲艦拚殺﹐結果一敗塗地。如今﹐又是為了挽救朝鮮﹐中國新政權再次不惜冒著引火燒身的危險﹐與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對陣。仔細品味﹐中國這兩次為援助朝鮮而出兵作戰﹐確有“唇寒齒亡”的擔憂。不過﹐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和革命形勢的出現﹐特別是冷戰格局的形成﹐歷史上影響中朝關係的傳統的地緣因素和情感因素﹐已經漸漸退居次要地位﹐而不斷凸顯出來的則是革命的和政治的因素。這無疑是觀察現代中朝關係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問題在於﹐早已形成的中朝同盟關係為什麼要等11年才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認﹖
本文擬利用目前可以找到的中國和俄國檔案文獻及口述史料﹐詳細考察中國與北朝鮮同盟關係建立和延續的歷史過程﹐即1946年夏天中朝非正式“同志關係”建立的背景﹐1950年10月中國出兵朝鮮的曲折經歷﹐1956年圍繞朝鮮勞動黨八月事件中朝關係的變化﹐1958年志願軍主動全部撤出朝鮮的緣由﹐以及1961年《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簽訂的過程﹐試圖說明在冷戰背景下這種同盟關係的本質特徵。……
暫未有讀者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