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購買本作品的讀者,於登錄後才可評價
概述
(一)《河殤》一罵一捧之外的觀察角度
1988年﹐一部歷史文化題材的“反思”片《河殤》問世﹐讓人們耳目一新﹐一時間“攪得周天寒徹”﹐似乎中國總是錯過歷史給予的公平機遇﹐一再發生選擇性錯誤﹐後悔藥吃得腸子都青了。李零當時的答記者問對總結上述的“五種形態說”和“亞細亞生產方式說”﹐中國歷史研究的三大主題﹕分期﹑停滯與萌芽說更有通俗意義。
現在所說的“反思”﹐主題是“反傳統文化”。它是同“弘揚傳統文化”唱對臺戲。有人講﹐“反思”是引人向前﹐“弘揚”是拉人退後。這種話題﹐一百多年前﹐大家就熱衷過。但我認為並非除了這樣一捧一罵﹐我們就別無選擇了。李零分析﹕
現在兩種風﹐從文化氣候上講﹐還是罵佔上風。“四人幫”垮臺後﹐大家痛感中國落後﹐這個情緒一直是壓倒一切的。近年來﹐很多寫歷史文化問題的作品都是以此為基調。只不過用影視手段這種大眾媒介來表現這個基調﹐這還是第一次。
直率地講﹐我們對“弘揚”說並不贊同。現在很多人講孔子﹑講中國文化特性﹐以及民間藝術的發掘等等﹐都帶有一種“假古董氣”﹐但我認為﹐《河》片反映的情緒是個更值得批評的現象。很多人都說要反省中國歷史﹐但認真看一下﹐恐怕還是以膚淺的“比較”居多﹐是順著“文革”結束後的那種情緒在做慣性運動﹐很少對自己習慣的認識方法和思維角度進行反省。也就是說﹐沒有受到懷疑的恰恰是懷疑本身。
……
暫未有讀者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