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購買本作品的讀者,於登錄後才可評價
概述
1959年4月底﹐我正在利用課餘時間為學校共青團委辦“五四”青年節壁報﹐我兒時的朋友張志柏(小名車子)從灣裡匆匆趕到浠水第一中學找我﹐急急忙忙地說﹕“你父親餓得不行了﹐你趕快回去﹐最好能帶點米回去。”他還告訴我﹕“你父親沒有力氣去刨樹皮﹐餓得沒辦法﹐想到江家堰去買點鹽沖水喝﹐沒想到倒在半路上﹐是灣裡的人把他抬回來的。”我當即放下手上的工作﹐向團委書記兼班主任趙純烈老師請假﹐並到食堂科停夥三天﹐取出了三斤大米﹐立即趕回家 — 睡虎下灣。走到灣裡﹐發現一切都變了樣﹕門前的榆樹(浠水稱之為油樹)沒有皮﹐白花花的﹐底下的根也刨光了﹐剩下一個淩亂的土坑。池塘乾了﹐鄰居說是為了撈蚌放乾的。蚌有股難聞的腥味﹐過去是不吃的。沒有狗叫﹐沒有雞跑﹐連過去歡蹦亂跳的小孩子們也呆在家裡出不來。灣裡一片死寂。
走進家門﹐真是家徒四壁﹐沒有一顆糧食﹐沒有一點能吃的東西﹐水缸裡連水也沒有。餓得走不動﹐哪有力氣挑水啊﹗父親半躺在床上﹐兩眼深陷無神﹐臉上沒有一點肌肉﹐皺紋寬闊而鬆弛。他想伸出手招呼我﹐但沒有伸起來﹐只是動了動。這隻手和上生物解剖課時看到的人體骨骼標本上的手差不多﹐外面雖然有一層乾枯的皮﹐但沒有遮住骨骼上每一處的凸起和凹陷﹗看到這隻手﹐我心裡陡起一陳酸楚和震撼﹕原來通常說的“瘦得皮包骨”是這樣的恐怖和殘忍﹗他嘴裡嘟啷著﹐聲音很低﹐他是叫我趕快走﹐趕快回學校去。
……
暫未有讀者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