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購買本作品的讀者,於登錄後才可評價

美國次按危機兩篇
作者: 蘇偉文, 陳緯豪, 趙景倫,No.2008-11【2008年1月28日】
當金融市場未能自我管理風險時﹐監管機構也似乎後知後覺﹐於危機爆發後才有所動作。……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危機仍在發展﹐國民經濟走向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Tags: 次按風暴是如何形成的, 次貸危機本來可以避免, 蘇偉文, 趙景倫, 陳緯豪
概述
美國次按危機於2007年7月爆發﹐形成環球金融市場震盪﹐至今已將近五個月。市場對次按危機的成因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一派意見把責任歸咎於前聯儲局局長格林斯潘﹐認為是美國在2001年科網泡沫爆破後維持長時間的低息率﹐引致樓市泡沫﹐最終引致次按問題﹔亦有市場人士認為是一眾美國銀行及金融機構﹐在低息﹑市場資金泛濫﹑貨款需求弱下等環境﹐向次級貸款人提出“掠奪性的貸款政策”(Predatory Lending Practices)所引致﹔還有人指出是美國政府政策如“社區投資法案”(Community Investment Act)鼓勵金融機構向信貸記錄不良的人提供按揭。其實﹐這些觀點都有其道理﹐不過以上成因的背後都是有一個因素﹐在發揮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就是信貸衍生工具。……
《紐約時報》12月18日發表長篇報道﹐並在19日發表社論說﹐這個危機原來是早有警號的。早在2000年﹐即將近七年前﹐現已過世的聯邦儲備銀行總裁之一愛德華‧格蘭姆利奇發現﹐新出現的一大批放款人引誘許多人借他們償還不起﹐風險很大的抵押貸款。他私下裡敦促聯邦檢查員對同大銀行有聯繫的抵押放款人進行調查。被當時的聯儲會主席格林斯潘所阻。長期被人神化的格老至今仍然堅持聯儲會沒有權力限制這類貸款。此話毫無道理。現任聯儲會主席伯南克亡羊補牢﹐建議收緊抵押貸款規則。格老早就該這樣做。2004年﹐國會通過法律﹐明文規定禁止不公平﹐欺騙性的抵押貸款。格老卻以“不公平”﹐“欺騙性”過於含糊﹐而不採取行動。今天的次貸危機﹐格老責無旁貸。……
暫未有讀者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