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購買本作品的讀者,於登錄後才可評價
概述
在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總供求格局的長期態勢是需求大於供給﹐這種格局產生的原因是產權不明晰所導致的公共資源使用效率低下﹐以及收入分配中的嚴重平均主義。改革開放之後的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雖然引入了市場機制﹐但是因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到產權改革﹐所以“短缺經濟”仍然是常態﹐但造成短缺的機制有所變化﹐從改革前主要是由投資需求過度膨脹所導致的短缺﹐開始過度到投資與消費的“雙膨脹”﹐其原因是公有制的生產主體獲得了生產的自主權和收入分配權﹐而在收入分配中公有制生產主體都傾向於擴大個人收入的比重。
中國的產權改革在9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是採取了“增量改革”模式﹐即在不改變現存公有制生產主體產權性質的基礎上﹐在公有制經濟的外圍鼓勵發展非公經濟成份﹐90年代中期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五大”以後﹐產權制度改革開始深入到公有制經濟主體的內部。隨著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入﹐中國的分配關係開始發生深刻變化﹐收入向少部分人群集中﹐導致儲蓄率大幅度上昇﹐用以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吉尼”係數也顯著上昇。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吉尼係數只有0.23﹐到80年代後期也不過只有0.29﹐但是到90年代中期就超過了0.4﹐最近幾年內則已經上昇到0.46了。
……
暫未有讀者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