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关系须长期调整
作者: 周八駿 【2018-5-17】 5月3日和4日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率领美方代表团,在北京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就中美经贸关系进行会谈,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是——“双方就扩大美对华出口、双边服务贸易、双向投资、保护知识产权、解决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等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在有些领域达成了一些共识。双方认识到,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较大分歧,需要继续加紧工作,取得更多进展。”其他媒体包括香港若干媒体从不同途径获得的信息,是双方分歧重大,共识很小。 这样的结果,符合中美关系基本态势。首先,以美国政府于去年底、今年初公开宣布中国和俄罗斯为美国的主要对手为标志,中美关系进入了实质调整新阶段——从之前美国力图把中国纳入其主导的国际秩序,转变为美国力图遏止中华民族复兴。Meet the Author

Books of 周八駿
“土地大辩论”必须回答的问题
2018年5月17日
反对派政治困境的又一写照
2018年5月10日
香港如何应对“新冷战”?
2018年5月3日
土地房屋政策亟待革新
2018年5月3日
香港须树立三个正确观点
2018年4月27日
概述
【2018-5-17】
5月3日和4日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率领美方代表团,在北京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就中美经贸关系进行会谈,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是——“双方就扩大美对华出口、双边服务贸易、双向投资、保护知识产权、解决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等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在有些领域达成了一些共识。双方认识到,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较大分歧,需要继续加紧工作,取得更多进展。”其他媒体包括香港若干媒体从不同途径获得的信息,是双方分歧重大,共识很小。
这样的结果,符合中美关系基本态势。首先,以美国政府于去年底、今年初公开宣布中国和俄罗斯为美国的主要对手为标志,中美关系进入了实质调整新阶段——从之前美国力图把中国纳入其主导的国际秩序,转变为美国力图遏止中华民族复兴。
精選作品
-
A political struggle clearly demands political wisdom 作者: 周八駿【2017-9-27】 Separatists who posted “pro-independence” materials up at local university campuses in recent weeks attracted widespread condemnation from Hong Kong people. Amid heated debates that followed, some radical students used particularly vile ethnic slurs to express their hatred for mainland people. They faced strong retaliation from some local residents who responded with extremely serious threats. [...]閱讀全文
-
为香港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 周八駿【2017-10-2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的报告中,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明确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要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落实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第一份施政报告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必须同贯彻习近平主席指示相结合。为此,必须坚决引导社会焦点转向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需要澄清两种观点,一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能取代政治方法解决政治问题,二是施政报告政策措施不能代替对某些制度的改革。 香港政治问题分两方面:其一,基本政治矛盾,即两大对立政治派别争夺香港管治权的斗争;其一,香港相当一部分居民尚缺乏对回归后新身分的应有认同,亦即缺乏对国家的应有认识;二者的关联在于,反对派争夺香港管治权,得到了一部分缺乏对国家应有认识的香港居民的支持。 目前,香港社会在政治上形成严重分化,首先是因为反对派争夺香港管治权不择手段、空前恶劣,把香港一部分居民对国家缺乏应有认识的问题也空前激烈地凸现;其次,也同多年来经济转型蹉跎、民生问题成堆相关。 更多总之,今天香港,是政治问题与经济民生问题迭加,政治矛盾与意识形态问题迭加,但是,首先必须从解决大多数香港居民亟盼解决的问题入手,保持社会大体稳定,逐步推进必须的局部具体制度改革。 各种民意调查的结果是同一指向——大多数香港居民亟盼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困难在于,种种因素已导致香港的经济和民生也都形成了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政府必须也只能采取短期治标、中长期治本相结合的策略。 对于施政报告的经济民生政策,有人明白短期治标是必要的而予以肯定,有人误以为治标是取代治本而表示不满;有人明白中长期治本必须是次第展开,因而对政府不可能在现时交代清楚今后具体做法表示理解,有人急于求成要求行政长官把5年任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路线图画得一清二楚。这些分歧都是基于理性分析。如出于政治动机故意歪曲,则当别论。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可能克服社会政治分裂的原因,但是能够营造有助于摆脱社会政治分裂的氛围。香港一部分居民因为对经济民生不满而加强对反对派的支持,会随着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而舒缓。亦即说,“政治问题与经济民生问题迭加”可以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而分离。但是,香港一部分居民支持反对派的原因是意识形态,不可能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而自动消除。亦即是说,“政治矛盾与意识形态问题迭加”,必须由政治手段和思想工作来化解。 香港政治基本矛盾的解决,需要三项条件:一是完善中央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领导体制和机制,使反对派不敢也不能争夺特区管治权;二是巩固和深化香港与内地经济融合,促使香港一部分居民树立对国家应有认识,确立与回归祖国相一致的身分认同;三是反对派分裂出“建设性反对派”,愿意在承认国家政治体制和执政党的前提下,就特区发展包括香港与内地关系提出建设性意见。 这三项条件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香港一部分居民认识国家、确立新身分认同,与反对派分裂出“建设性反对派”是相互关联的;另一方面,完善中央对特区领导,与推进香港与内地经济融合是相辅相成的。不难理解,后一方面是前一方面的基础,当然,不能取代前一方面工作。 评价新一任行政长官及其管治班子的施政,不能按照某些政治团体、人士的主观意愿和特殊利益,更不能被居心叵测者误导。评价新一任行政长官及其管治班子的施政,必须按照香港发展需要。香港需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香港需要修补社会政治分裂,但是,香港没有能力同时解决经济民生政治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大多数居民亟盼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有利于舒缓社会政治分裂。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修补社会政治分裂,都需要标本兼治,必须先易后难,先努力治标同时展开治本工程。 新一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及其管治班子努力引导社会各界从长期困于政治斗争,转向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0月11日,林郑月娥在立法会就施政报告所作发言中说:“我完全明白一份篇幅较长的《施政报告》不能确保政策完全到位、落实执行有力,我和问责团队会以谦卑态度继续聆听各位议员和社会大众的意见,务求让这份《施政报告》为香港的未来带来新的起点。” “为香港的未来带来新的起点”,是全体市民所盼望的,而十九大报告为香港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公报》2017年10月26日A16“评论”发表时把标题改为《十九大报告为港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閱讀全文
-
香港核心价值与言论自由 作者: 周八駿【2017-9-21】 有一种观点:在大学校园专属学生会的所谓“民主墙”亦即特定范围发表“港独”言论,虽然违背《基本法》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的规定,但是,从言论自由的角度,应被允许或容忍。 更多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联合国政治与公民权利公约》第十九条指出—— “(一)人人有保持意见不受干预之权利。 (二)人人有发表自由之权利;此种权利包括以语言、文字或出版物、艺术或自己选择之其它方式,不分国界,寻求、接受及传播各种消息及思想之自由。 (三)本条第二款所载权利之行使附有特别责任及义务,故得受某些限制,但这些限制只应由法律规定并为下列各项所必需: (1)尊重他人的权利或名誉; (2)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 反对派以及受激进反对派蛊惑的极少数鼓吹“港独”的大学生,口口声声以《联合国政治与公民权利公约》作为他们争取所谓“真普选”之圭臬,却竟然无视该公约关于言论自由必须“保障国家安全”之要求。 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享受言论自由,必须受《基本法》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的规定所限制,这是特区“保障国家安全”应有之义。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和政务司长张建宗先后明确指出,“港独”主张超越言论自由范畴,事关香港宪制地位和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遏止。香港的10所大学校长也发表了相同观点的联署声明。可以预言,在香港的大学校园“港独”气焰将在相当程度上被压制。但是,清除“港独”,需要香港核心价值与时俱进。 香港的核心价值形成于九七前,是西方意识形态与香港自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特定历史条件相结合的成果。 1950年是全球格局的重大转折点,也是香港与祖国内地关系的重大转折点。“冷战”划分东西方两大阵营。美国污蔑中华人民共和国“侵略”朝鲜,对新中国实施经济封锁。于是,香港与内地关系被人为分隔。 上世纪50年代初,香港大约有250万人口,大部分是1949年前后从内地移居香港。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香港本地拓展制造业,带动产业结构多元化,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依靠西方国家的原材料和市场,也在颇大程度上得力于西方国家资本的直接投资。 上世纪70年代香港成长为亚洲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完全靠西方。 从1967年至1997年的所谓“黄金30年”,后半段同国家主体改革开放发展提供香港制造业大规模向广东省珠三角迁移的机遇有莫大关联,但是,港英政府所采取的各种经济政治社会政策,以及同内地居民直接相关的“抵垒政策”,和针对香港政治经济文化精英的“居英权计划”,对于笼络人心、巩固和加强英国以及西方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对香港的长远深刻影响,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效果,使这30年香港发展的主轴继续围绕西方。 于是,香港的核心价值具有很强的“非中国”或“排斥中国”的特征,同香港社会主流民意长时期对内地和内地居民持有“三重优越感”紧密相关联。“三重优越感”是:(1)经济优越感,香港经济水平高于内地,香港居民收入和财富水平高于内地居民;(2)制度优越感,内地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为目标,香港市场经济堪为内地楷模,香港发展民主政制具有“普世性”,内地政治体制改革也将追随;(3)意识形态优越感,这是前两重优越感的必然结果。 但是,21世纪全球经济金融政治格局空前全面深刻调整,国家迅速崛起,打破了以上第一重优越感,并且,使后两重优越感承受着空前严重的冲击。眼看西方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陷于前所未见的危机,西方自由主义国际秩序正在解体,西方主要国家的政府行为和民间行为正同西方意识形态核心观念相悖,越来越多香港居民开始思考:香港与国家主体比较,究竟还有哪些优势? 反对派主流——“泛民主派”走投无路。他们无法客观全面清醒地回答香港为何走到今天?香港向何处去?就不可能提出吸引传统支持者继续跟随的政治纲领和口号。 反对派支流——本土激进分离势力,或者主张“本土自决”,或者公然鼓吹“港独”,丧失政治理性,企图蚍蜉撼树、螳臂挡车。 然而,值得深入分析和高度关注的问题是,为什么香港社会主流民意迄未对“港独”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强大舆论?为什么“泛民主派”依然相信在本届立法会议席补选中他们能够打败建制派?一言以蔽之,因为,香港的核心价值依然是九七前的形态,仍然支配着香港社会主流民意,仍然是“泛民主派”赖以安身立命的支撑。 “不破不立”,“破”不等于“立”。建制派、尤其爱国爱港中坚力量在继续批判“港独”的同时,必须推动香港核心价值与时俱进。 (《大公报》2017年9月21日A12“评论”发表)閱讀全文
-
两地共谋未来的里程碑 作者: 周八駿【2017-7-6】 6月29日中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香港机场向媒体表示,此行目的有三:表示祝福,体现支持,谋划未来。他在3日访问期间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关于“一国两制”继续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践做了系统性指示。尤其,7月1日上午,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习主席指出:“香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制度还需完善,对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有待加强,社会在一些重大政治法律问题上还缺乏共识,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传统优势相对减弱,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住房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解决这些问题,满足香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继续推动香港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坚守方向、踩实步伐,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并就今后更好在香港落实“一国两制”发表4点意见。这一切,是从思想政治高度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谋划未来指明方向和目标。 更多在7月1日上午讲话中,习主席指出:“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已经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这就意味着香港必须与祖国内地一起谋划未来。 6月29日下午,习主席出席“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与故宫博物馆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合作协议》签署仪式。7月1日上午,习主席出席《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仪式。这两件事是香港与内地共谋未来的具体表现。 《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意义,不亚于2003年6月29日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后者是香港与内地经济一体化正式启动的里程碑,前者则是两地经济融合深化的里程碑。 CEPA涵盖香港与内地所有省市自治区经贸关系。尽管在CEPA内容不断扩展的10多年间,香港与广东省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已然在若干领域领先于香港与内地其他地方经济一体化,但是,CEPA的性质决定了,在其框架内,粤港经济融合难以显著超前。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就不一样,顾名思义,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广东省珠三角9城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率先走向经济融合,无论对香港、对广东、对澳门还是对国家,都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历史和现实条件,资源和地缘因素,决定了省市自治区之间,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发展颇不平衡。在实际进程中,形成由北至南三大经济区,它们均以所在区域的大中城市为骨干,带动中国经济社会波浪式发展。 相比较,位于中部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位于南方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领先位于北方的渤海湾经济区。中央决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推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建设,为香港提供了新的巨大发展空间。 香港不少居民感觉“一带一路”距离香港远,但是,大湾区则无疑是近在咫尺。香港参与“一带一路”需要克服文化和地理上的障碍和困难,然而,香港投身大湾区只需要克服“边界”的限制。 克服“有形边界”限制,从“一地两检”做起。广深港城际铁路香港九龙站必须落实“一地两检”,否则,香港无法参与大湾区。 克服“无形边界”约束,从确立“一国”观念入手。大湾区建设需要香港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习主席在7月1日讲话中指出:“在具体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一国’意识,坚守‘一国’原则,正确处理特别行政区和中央的关系。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都是对底线的触碰,都是绝不能允许的。与此同时,在‘一国’的基础之上,‘两制’的关系应该也完全可以做到和谐相处、相互促进。”只要香港准确把握了“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凭籍已有优势和条件,香港有希望成为大湾区的龙头。 (《香港商报》2017年7月6日A4“香江评论”发表)閱讀全文
-
“一国两制”须体现新时代特征 作者: 周八駿【2017-10-1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做了明确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肇始于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形。这一新时代将至少持续至21世纪上半叶结束,亦即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意味着香港特别行政区从2017年至2047年的30年继续实践“一国两制”是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更多今年7月1日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暨特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已经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一国两制’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中国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的一个新思路新方案,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凝结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不断推进‘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基本特征,对于推动“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时俱进,具有纲领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特区从现在起今后历届政府必须思考并采取持续的行动,引领香港全体居民为之做充分体现“一国两制”优势的独特贡献。迄今,香港社会在讨论香港所具有的优势时,往往着眼于自身发展,譬如,讨论如何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基于香港自身利益。今后,必须以香港和内地同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立场,把香港发展利益与国家发展利益融为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新的历史背景下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一点,对于香港居民准确理解“一国两制”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多年来,香港相当多居民一直强调“香港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而排斥、抗拒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种肤浅的观点。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提倡“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假如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香港何来“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长期以来,香港不少居民自我标榜只爱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地理中国而拒绝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国家执政党。作为个人思想信仰和言论自由,可以保持下去。但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直辖于中央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不能够以“一国两制”为藉口不承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理解这一点,必须同中国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相联系,也就是说,中国人民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的全新选择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百花园”的其中一个品类,而不是所谓“一枝独秀”的“普世文明”。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扎根于中国的文化自信,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又开放包容,在这一点上,香港成功实践“一国两制”能做独特贡献。 香港与西方的联系甚于澳门。澳门联系的主要是葡语国家。香港联系的主要是英语国家。英语自19世纪以来是世界性语言,反映全球重心在西方。进入21世纪,全球重心向东方转移,要求香港既调整其长期依靠西方的历史定位,又发挥其能够沟通西方的特殊功能。因为,全球重心向东方转移,不是东方与西方断裂,而是全球化进入新纪元。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属于包括香港居民在内13亿多中国人民,“一国两制”必须体现这一点。 (《大公报》2017年10月19日A12“评论”发表)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