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購買本作品的讀者,於登錄後才可評價
【2018-2-8】
2017年是自2008年以来香港经济周期性表现最好的一年,若干宏观经济指标甚至是回归以来最好的。例如,香港去年10月至12月经季节调整的失业率降至2.9%,较去年9月至11月的3%跌0.1个百分点,是近20年以来首次低于3%。
香港经济有三根支柱,一是外贸,二是地产市场,三是股市。去年香港出口值按年升8%,为2011年以来最大升幅。香港地产市场一直保持升势,无论政府统计还是业界测算,私人市场各类楼价均创新高。股市自去年12月下旬以来更是升势非常凌厉,进入今年1月,恒生指数迭创历史新高。
过去几年因为内地游客减少而深受困扰的旅游业,去年也见明显复苏,全年访港旅客达5,847.2万人次,同比增长3.2%,其中,内地旅客达4,444.5万人次,同比增长3.9%。对于香港酒店服务业影响颇大的“过夜旅客”,去年有2,788.4万人次,同比增长5%,其中,来自内地的有1,852.6万人次,同比增长6.7%。
更多
外汇基金投资收益去年也创历史新高至2,520亿港元,较2007年创下的上一个历史最高纪录多达1,098亿港元。
然而,周期性经济良好表现是难以持久的。
第一,2017年香港经济周期性良好表现在颇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全球主要经济体自2008年以来首次呈现同步增长。但是,踏入2018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恶化,国际重要地缘政治矛盾进一步激化,尤其,中美经贸关系和朝鲜半岛局势将显著影响香港外贸。
第二,正如金管局总裁陈德霖在分析去年外汇基金出色投资表现时所说,去年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超乎预期理想,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加息缩表后美元不升反跌,美元利率曲线没有抽高,导致股市债市和外汇市场有利投资条件;但是,很多金融市场的资产估值已超越历史高水平,市场可能低估一些风险因素,如果实际情况与市场乐观预期不一致,资产市场随时会发生大幅调整和波动。
更重要的,是香港经济民生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没有因为经济周期性良好表现而得到缓解。
香港私人市场楼价不断创新高的背后,是越来越多香港居民越来越无法实现“置业梦”。
国际公共政策顾问机构Demographia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称,香港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难负担楼价的地区。该报告引用香港中文大学的资料显示,以一个约430平方呎面积的住宅单位计算,2002年香港的楼价中位数相对于家庭入息中位数的比率为4.6倍;但是,到了2015年,升至15.7倍,截止2017年第三季,更由2016年的18.1倍进一步恶化至19.4倍,亦即是说,一个香港入息中位数的家庭要不吃不喝19.4年才买得起一个约430平方呎住宅单位。在该机构所调查的9个国家共293个大城市中,2017年香港的楼价中位数相对于家庭入息中位数的比率,远远抛离居第二、第三位的澳洲悉尼、加拿大温哥华,两地分别为12.9倍和12.6倍。
香港已进入人口老年化而人的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阶段。香港的社会企业“乐活新中年”公布其最新关于香港中年退休计划态度和行为的调查,共访问了约340名45岁或以上的退休和准退休人士,其中,六成半人已退休。调查显示,退休人士每月个人平均开支约为11,577港元,家庭开支约12,921港元,近五成人忧虑退休后收入不足,或未知能否应付开支。受访者最忧虑的﹐是医疗费用,达5.26分(8分为满分,越高分代表越忧虑),其次是父母健康(5.22分),第三,是自己或配偶健康(5.21分)。关于退休收入,退休人士首三位定期收入为存款利息(42%)、股息(41%)、子女家用(32%)。与此同时,若干保险公司的最新估算是,在香港安享晚年的费用约300万至500万港元。试问:究竟多少香港居民退休时的存款、投资收入和子女赡养能使他们“安享晚年”?
“有楼”是不少香港居民“安享晚年”的依靠。但是,私人市场楼价居高不下,公营房屋供不应求,就业和升迁困难、薪酬增加普遍赶不上通胀,越来越多青年甚至中年不得不“望楼兴叹”,既实现不了“置业梦”,也无法“安享晚年”。
总之,应趁经济周期性表现良好,加快解决结构性问题。
(《香港商报》2018年2月8日A12“香江评论”发表)
暫未有讀者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