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購買本作品的讀者,於登錄後才可評價
【2018-2-22】
戊戍年春节前,2月13日,中资背景的海航集团旗下企业香港国际建设宣布,把其在2016年底竞投所得的两幅位于启德的地皮,出售给恒基地产。正月初一,媒体报道,海航集团将其在德意志银行的持股由最初的9.9%削减至8.8%。
笔者无意评论海航集团为何在近期先后出售资产,而是以此为话题来谈香港社会应当如何准确分析中资的发展战略。
因为,在2016年底和2017年初海航集团以高价投得4幅位于启德的地皮时,香港一些媒体视之为中资大举进军香港地产市场的象征。加之,海外媒体为海航集团涂抹某种特殊背景的油彩,一些评论把其商业行为政治化。
更多
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中以来,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香港“九七”回归尘埃落定,香港社会就出现一种担忧——中资会否大举进入香港?由于中资具有国家背景,一些人担忧中资在香港拓展会对香港贯彻“一国两制”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产生负面影响。由于中资不乏大企业,而香港的本地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后者担心中资在香港拓展会争其饭碗。
1986年10月,我从上海社会科学院到香港东南经济信息中心做研究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听取当时香港中资大企业意见,以回应香港社会一些人、尤其华资对于中资在香港拓展的忧虑。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中资在香港的发展是受到中央严格规限的。例如,我曾经工作的一个华资金融集团,原本有意向中资出售,因中央不予同意而作罢。
然而,随着中资企业普及股份制改革,更重要的是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趋于一体化,中资在香港拓展成了应有之义。
于是,无论中资企业涉及香港的发展战略和业务经营,还是香港社会对于中资企业在香港活动的评估,都应当分清也需要分清两方面,一方面是中资企业本身的意图,另一方面是中资企业体现国家的意图。
作为企业,在香港市场经济大海中游泳,不可能不考虑成本和回报,这是生意经,在这一方面,中资和其他资本没有差别。
作为国有控股的企业,在香港的发展,不可能不受其控股者的约束,在这一方面,中资和其他私人资本有明显差异。
当海航集团在一二年前以高价竞投香港地皮时,视之为中资大举进军香港的香港一些人,或者是不懂得区分其企业行为和国家意图,或者是别有用心。而今,事实摆在面前,那完全是一个企业的生意经。
如何区别中资企业的生意经与国家意图?表面看困难,因为都是企业行为,但是,只要深入分析,区别是不困难的。
有两方面的准则。一是中资企业在香港的活动必须有利于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必须有利于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在香港已陷入高地价高楼价难以自拔之际,推高地价和楼价的行为,不可能符合“必须有利于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宗旨。
二是中资企业必须体现国家涉及香港的战略部署。去年12月,行政长官和国家发改委主任签署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关于支持香港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安排》指出:“鼓励香港与内地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并与项目所在地的相关部门、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合作,进一步探索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推动项目建设,并参照国际规范建立项目合作机制和协议模板,充分调动社会投资。”“鼓励内地企业根据需要在香港成立地区总部,以香港作为进入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前沿平台,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开展合规经营”。于是,中资企业以香港为平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便是体现国家意图。
当然,即使中资企业在香港的发展战略和业务经营体现国家意图,也必须妥善处理与其他资本尤其华资的关系,必须始终遵守香港法律。
中共十九大指出,香港必须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将包括两方面,既是香港资本更多更广泛地进入内地,也是中资更多更广泛地进入香港,香港居民应以平常心视之。
(《香港商报》2018年2月22日A2“香江评论”发表)
暫未有讀者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