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購買本作品的讀者,於登錄後才可評價
【2018-2-1】
香港所谓“主流媒体”有一个共同的长期养成的习惯,即:香港本地新闻往往被放在优先报道的位置。这样的处理新闻的方式,不能简单地评论对错;但是,如果这些媒体同时轻视对国家和全球重大新闻的报道,那么,就是明显的错失。
最近,有两则关于上海和深圳的新闻,主流媒体几乎都轻视了。一是上海的GDP在2017年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二是深圳的GDP在2017年达到2.2万亿元(人民币),在内地大城市中的排名,仅次于上海、北京而领先广州。
公允而论,《明报》对于深圳的进步给予了重视。1月22日其社评的标题是《深圳市跃居全国第三的前生与来世》,文章总结深圳过去:“40年前,深圳只是一条渔村;30年前,深圳还是一个依靠香港北迁的工厂搞来料加工的小城市;20年前,深圳开始经济转型;10年前,深圳的GDP仍然只及香港的一半。”文章展望深圳未来:“利用高科技作为载体,将大湾区打造成中国的硅谷,不但带动这个区域、国家整体以至全球高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也将会是深圳再立新功的机会。”
更多
然而,一个同香港息息相关的问题被隐藏了——如果是深圳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中国的硅谷,那么,香港在大湾区的位置将是在哪里?
对于香港,这样的问题是不能回避的。香港所谓“主流媒体”普遍回避这样的问题,而以本地新闻为主要关切,怎么能够担当正确引导香港社会舆论的角色?
更值得重视的是,香港的政治团体普遍也缺乏关于香港整体和长远利益的深刻关切。随着提名期结束,关于现届立法会4个议席补选的竞逐越来越激烈。政界和媒体关注的是多少人代表哪些政治派别或团体参选,不关心参选人的政治口号对于香港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在多大程度上相关联。参选者则不乏不知所提口号为何物者。
反对派政治团体及其代表人物,在亲手扼杀了2017年普选行政长官的机会后,已失去政治话语的设置能力。诸如反对高铁西九龙站“一地两检”、重夺议会关键否决权之类的口号,缺乏对选民的吸引力。他们能够寄望的,是其传统支持者对他们的那一份日益稀释的关照。他们没有能力引领香港向前进,他们的衰败是必然的。
但是,香港必须前进。人类历史无数次地证明,无论民族、国家还是机构、个人,都会遇到前进与倒退、兴盛与衰落、生存与死亡等等的十字路口或转折点。当前,香港就处于前进与倒退的转折点上。前进,就是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倒退,就是依然故我。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就要主动与上海深圳等内地大城市展开比赛。香港的政治团体和媒体有责任引导社会各界把注意力集中到香港如何不被上海深圳等内地大城市赶上这一点上来。请注意:上海、北京、深圳分别是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珠江三角洲的3个主要城市,如果香港被它们赶上甚至超越,那么,香港在珠三角和中国的地位必定下降。难道这是香港居民希望的前景吗?
必须指出,香港至今仍有一些居民不申领回乡证,这是他们的个人自由,但是,香港的前途无可选择地必须系于国家,这不是任何香港居民的个人意愿所能改变。
必须指出,香港社会激烈反对西九龙站实施“一地两检”的,不乏随时可以离开香港、定居外国者,他们不关心香港被上海深圳等内地大城市赶上甚至超越,他们只希望其有生之年能够继续把香港当作一个“安乐窝”。他们中间许多人,是抱着一种决绝的信念——如果香港不再是他们心目中的那个“九七”前的香港,那么,他们宁愿离开也可以离开这座城市,而罔顾他们的作为将会对必须留在这座城市的绝大多数居民造成多大的伤害。
香港正处于前进与倒退的转折点,建制派、尤其爱国爱港中坚力量必须提出既切合当前又具有前瞻性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口号。譬如,以不让上海深圳超越为线索,提出一系列推动香港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行动纲领,以提振香港居民对美好前途的信心和奋斗精神。
(《香港商报》2018年2月1日A2“香江评论”发表)
暫未有讀者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