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book
分類: 標籤:

既分工合作 也相互竞争

作者: 周八駿 【2017-11-30】 特区现届政府致力于推动香港经济发展,在与东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后,正加紧与中央有关部 [...]

Tag:
Meet the Author
avatar-author

周八駿,光大集團高級研究員、香港資深評論員,發表關於中國改革開放和香港問題的著作七部、評論逾千篇。

關於本作品
概述

【2017-11-30】
特区现届政府致力于推动香港经济发展,在与东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后,正加紧与中央有关部门磋商关于香港参与“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相关协议。
已经和即将签署的3份协议各具特点。香港与东盟自由贸易协议讲究香港与东盟各国互惠互利,所以,既有香港与东盟所有成员国之间都适用的内容,也有香港与东盟若干成员国之间的双边安排。香港参与“一带一路”,着重发挥香港优势。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11个城市之一,则需要与其他10城市既分工合作也相互竞争。
只讲分工合作是不够的,因为,在这11个城市中,至少有3个——香港、广州、深圳——是综合性大城市,甚至,相比较,香港的产业结构不及广州和深圳的完整。广州和深圳都有制造业,香港的制造业早已式微。如果只讲分工合作,那么,香港就没有理由再发展制造业,甚至没有理由拓展高科技制造业,因为,与香港紧邻的深圳已成了令全球刮目相看的高科技重镇。但是,香港作为一个大城市,需要完善本地产业结构,应当考虑的是不能关起门来完善,而是必须同深圳、广州相互协调。

更多

不能只讲分工合作的另一层道理,是粤港澳11个城市以往各自发展形成了若干产业或行业的“产能过剩”。以机场为例。香港、广州、深圳、澳门、珠海等5个机场已形成激烈竞争格局,亟需适当重整。在产能重整之后,才能够实行分工合作。
有一种观点:由中央有关部门牵头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必定强调11城市间分工合作而限制竞争。这种顾虑可以理解,但是未必成真。如果有关规划既让有关城市充分发挥公认的优势,又给予其他城市以发挥创意和积极性的空间,那么,有关规划就是既体现分工合作又鼓励相互竞争。
在香港,对于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有两种意见。其一,强调香港优势,认为香港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具优势,要求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产业结构配合香港金融市场及其他高端服务业。其一,主张香港开放,要求特区政府鼓励香港企业和人才走出香港、到大湾区其他城市去拓展。相比较,前一种意见不无老生常谈之嫌,在香港已流行10多年。后一种意见则表达对香港“恨铁不成钢”之情。
大湾区其他城市不可能单方面配合香港。首先,在“一国两制”条件下,香港与大湾区其他10城市不可能迅速建立高度分工合作的产业配置。其次,现代知识经济的特征是传统产业结构区分愈益模糊。再次却决非次要的是,国家已在深圳的前海打造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已经不存在大湾区其他城市配合香港金融及其他现代服务业的前设。坦率地说,强调香港优势而要求其他城市配合香港的意见,是关门等发展,完全是离地的臆想。
香港必须开门,走出去,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11月17日,《明报》刊登了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研究讲座教授吕大乐的文章《大湾区应强调竞争而非分工合作》,称:“如果大湾区是一个变局,它的出发点便应该有所不同。它应该引入并且强调竞争,而不是一天到晚的分工合作、互补不足,这尤其应该鼓励澳门与内地地区有针对性地挖走香港人才,看看这些人在另一个空间上能否有更大的作用。”吕大乐建议:“澳门跟香港于日常生活层面安排上(如信息自由流通)最为接近,加上近年亦有一些新尝试(如跟珠海合作的横琴青年创业谷),大可主动出击,大力为香港年轻文创人才提供创作与创业空间”。吕大乐认为:“对香港而言,这种‘挖角’、竞争行为所能带来的好处,是只有这样才能真的给社会、经济造成冲击,认真检讨究竟问题是人才缺乏,还是配合支持不足。没有这种冲击、震荡,香港社会经济只会继续在原有的范围内转圈。”
其实,近些年香港的创新科技人才和资金已悄然走出香港、走进深圳在那里开花结果。媒体多报道这一类信息就能对香港社会起振聋发聩作用。

(《香港商报》2017年11月30日A4“香江评论”发表时把标题改为《大湾区的合作与竞争》)

已購買本作品的讀者,於登錄後才可評價

暫未有讀者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