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book
分類: 標籤:

两地合作推动香港经济转型

作者: 周八駿 【2017-11-23】 11月9日,腾讯宣布明年5月将在香港观塘启用其首个海外众创空间——“腾讯众创空间(香 [...]

Tag:
Meet the Author
avatar-author

周八駿,光大集團高級研究員、香港資深評論員,發表關於中國改革開放和香港問題的著作七部、評論逾千篇。

關於本作品
概述

【2017-11-23】
11月9日,腾讯宣布明年5月将在香港观塘启用其首个海外众创空间——“腾讯众创空间(香港)”,与新世界旗下的K11合作,打造线上、线下的文化创意生态圈。预计能容纳200家初创企业。已有约160家初创企业与腾讯签了合约。K11发言人称,与腾讯合作发展众创空间的宗旨,是发掘和培育香港本地多媒体创作人才,并推动大中华地区多媒体创作。
“腾讯众创空间”是中国内地的创业社群生态圈,共计32个,分布于内地25个城市,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目前有600万名创业者,项目估值合计约3,000亿元人民币。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成功孵化逾100家公司,包括3家“独角兽”和5家上市公司,总估值约600亿元人民币。

更多

毋需讳言,至今,香港不仅缺乏堪与腾讯、阿里巴巴、华为、中兴等内地企业相比较的创新科技企业以及文化创意企业,而且,香港社会缺乏敢于拓展创新科技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家。腾讯将其“众创空间”向香港拓展,无疑是补充香港本地企业拓展创新科技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之不足。新世界愿意与腾讯合作,更是开香港企业之先河。二者合作如能开花结果,则必将既推动香港经济转型,又促使香港企业文化转变。
前车可鉴。香港企业与内地企业合作拓展创新科技产业不是没有先例,但是,至今尚无成功案例。
就在腾讯和新世界宣布合作发展“腾讯众创空间(香港)”的前一天,11月8日,北京数码视讯全球投资总裁汪涛在内地网站上发表文章,分析香港为何至今缺乏创新科技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著名公司。
该文举了两个实例。一是华为从代理一家香港企业制造的交换机起家,赚钱后改为研发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如今,华为名扬海外,那家香港交换机公司却早已无人知晓。
二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兴通讯的前身中兴半导体,是与两家香港企业合资成立的公司,在开发500门数字程控交换机、赚取丰厚利润后,两家香港企业要求把利润分掉,而企业的经营者以及大股东主张加大研发力度,双方闹翻,港资撤走,逼得内地方转辗发展中兴通讯。
该文作者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中兴、华为这两家中国通信业的国际巨头在发展初期都有港资背景,为什么那些港资没有将产业升级到技术含量更高的层次就退出呢?该文作者遗憾——中兴和华为这两家公司今天的地位,本来是可能为两家香港公司占据的。
我不同意上述文章把原因简单归为香港企业家存在着“殖民地思维”。文章作者称“什么叫‘殖民地思维’,那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具体内涵的,就是内心深处潜意识里认为中国人根本不可能在科技上有所作为,无论有多少铁的证据反驳这种观念,都在骨子里坚定不移地迷信这一点。”
香港有没有持这样一种观点的企业家?有。但是,香港也有明白必须拓展创新科技的企业家,他们的苦衷是“心有余力不足”。香港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从事研究和开发的资本。此外,香港房地产容易赚钱、养成社会普遍急功近利赚快钱的心理,也不利于研究和开发。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当前,有两方面条件有利香港拓展创新科技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加快经济转型。
首先,特区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新任行政长官第一份施政报告明确表示,会从研发资源、汇聚人才、提供资金、科研基建、检视法例、开放数据、政府采购和科普教育等八方面加强创新科技发展。
其次,国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香港与内地共同发展创新科技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前所未有巨大空间。腾讯与新世界合作发展“腾讯众创空间(香港)”,就萌生于它们一起参与“大湾区”研讨会。上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香港制造业大规模迁至广东省珠三角,形成“前店后厂”分工合作格局。今后,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将形成共同研发、共同制造、共同拓展内地和全球大市场的新型分工合作格局,并加快实现香港经济转型。

(《香港商报》2017年11月23日A3“香江评论”发表时把标题改为《两地合作促港经济转型》)

已購買本作品的讀者,於登錄後才可評價

暫未有讀者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