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購買本作品的讀者,於登錄後才可評價
【2017-11-16】
11月4日,在立法会儿童权利小组委员会有关贫穷儿童人权的公听会上,年仅5岁、就读幼儿园高班、“多元活动要发展”成员何承熹,头戴工程帽,向与会者谈“我的志愿”——希望长大后成为一名工程师,可以建一栋20层大楼,让爸爸妈妈一起住。他手持一栋色彩缤纷、利用积木堆成的玩具大楼,以稚嫩的声音解释每层楼所居住的家人。何承熹称,目前他与父母同住在150呎的房间,“妈妈同我训床头,爸爸训床尾”,他想成为工程师的动机很单纯——“我宜家屋企无钱,间屋好细,我想起一层二十层的楼,俾我妈咪、嗲啲一齐住。”
读这则新闻,我相信,很多成年人会同我一样既感欣慰也觉心酸。心酸的是“何承熹们”的居住状况,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欣慰的是身处艰苦生活环境何承熹萌生发愤改变的志向。
这则新闻,印证新任行政长官在其第一份施政报告中提议成立儿童事务委员会是及时和必要的,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加大给予弱势家庭儿童的支援力度。
这则新闻,还启迪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在下一代中,从儿童开始,提升他们的正能量。
更多
增加给予弱势家庭儿童的物质支援,尽可能减弱他们幼小心灵对于社会不平等的负面烙印,固然非常需要;同时需要的是引导弱势家庭儿童从他们懂事起就树立发愤努力、积极向上的志向。
一方面,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家庭,普遍存在着溺爱下一代、尤其儿童的现象,加之其他因素,相当一部分儿童少年缺乏顽强刻苦的品质。另一方面,香港经济和社会结构呈现恶劣的“瓶颈”——社会向上流动性呆滞。两方面相结合,造成不少儿童少年在谈“我的志愿”时缺乏何承熹的志气。
成年人都明白,何承熹小朋友欲成为工程师亲手建一栋为其家人提供优越居所的大楼,是一个何等不易实现的志愿。因此,他的志愿令人感动和赞叹,弥足珍贵、值得爱惜,需要提倡。
香港处于十分关键的转折关头。现届政府已然明确表示将推动经济转型,以完善和提升本地产业结构、培育新产业同时拓展与内地经济融合,来提高社会向上流动性,为下一代创造更大发展空间。政府和社会各界还应当考虑,如何引导下一代树立奋发有为的志向?
有一种观点:香港崇尚言论和思想自由,政府不宜宣扬倾向性意见。在反对派中,更是不乏视政府提倡某种观点即为“洗脑”的偏见。
其实,社会风尚关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前途,负责任政府必须重视。引导和推动社会充实正能量,同引导和推动本国或本地经济发展一样,都是政府职能。
提升下一代正能量,需要适当宣传类似何承熹小朋友的正面形象,当然,不能造成有关对象过重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媒体不能带给有关对象以他们难以承受的精神和精力的负担。适切的方式,是提倡幼稚园和小学在小朋友和同学中间发现身边的“何承熹”。
涓涓细流,汇成大河;大河奔流,涌入大海。如果我们的下一代,有相当一部分从小树立奋发有为的志向,对个人和家庭的美好生活抱持强烈鲜明的憧憬,那么,香港必定源源不断地充实丰厚的正能量。
提升下一代的正能量,还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也是在11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把《国歌法》列入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特区政府表示将尽快在香港本地完成相应立法程序。
反对派政治团体和人士不会反对宣扬“何承熹现象”,但是,他们对《国歌法》在香港实施,或者反对,或者提出疑问,或者欲加拖延。这就提出来一个问题:下一代奋发有为能否脱离国家?
答案是:“否”。因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前途和命运完全系于国家,因此,以香港为家的所有香港居民,包括下一代,都必须在香港和国家的共同发展中争取个人和家庭的发展利益。
十九大描绘了国家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的宏伟蓝图,给香港以空前发展机遇,也给香港以空前挑战和考验。提升下一代正能量,必须结合克服挑战、抓住机遇。
(《香港商报》2017年11月16日A5“香江评论”发表)
暫未有讀者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