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購買本作品的讀者,於登錄後才可評價
【2017-10-2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的报告中,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明确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要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落实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第一份施政报告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必须同贯彻习近平主席指示相结合。为此,必须坚决引导社会焦点转向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需要澄清两种观点,一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能取代政治方法解决政治问题,二是施政报告政策措施不能代替对某些制度的改革。
香港政治问题分两方面:其一,基本政治矛盾,即两大对立政治派别争夺香港管治权的斗争;其一,香港相当一部分居民尚缺乏对回归后新身分的应有认同,亦即缺乏对国家的应有认识;二者的关联在于,反对派争夺香港管治权,得到了一部分缺乏对国家应有认识的香港居民的支持。
目前,香港社会在政治上形成严重分化,首先是因为反对派争夺香港管治权不择手段、空前恶劣,把香港一部分居民对国家缺乏应有认识的问题也空前激烈地凸现;其次,也同多年来经济转型蹉跎、民生问题成堆相关。
更多
总之,今天香港,是政治问题与经济民生问题迭加,政治矛盾与意识形态问题迭加,但是,首先必须从解决大多数香港居民亟盼解决的问题入手,保持社会大体稳定,逐步推进必须的局部具体制度改革。
各种民意调查的结果是同一指向——大多数香港居民亟盼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困难在于,种种因素已导致香港的经济和民生也都形成了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政府必须也只能采取短期治标、中长期治本相结合的策略。
对于施政报告的经济民生政策,有人明白短期治标是必要的而予以肯定,有人误以为治标是取代治本而表示不满;有人明白中长期治本必须是次第展开,因而对政府不可能在现时交代清楚今后具体做法表示理解,有人急于求成要求行政长官把5年任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路线图画得一清二楚。这些分歧都是基于理性分析。如出于政治动机故意歪曲,则当别论。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可能克服社会政治分裂的原因,但是能够营造有助于摆脱社会政治分裂的氛围。香港一部分居民因为对经济民生不满而加强对反对派的支持,会随着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而舒缓。亦即说,“政治问题与经济民生问题迭加”可以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而分离。但是,香港一部分居民支持反对派的原因是意识形态,不可能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而自动消除。亦即是说,“政治矛盾与意识形态问题迭加”,必须由政治手段和思想工作来化解。
香港政治基本矛盾的解决,需要三项条件:一是完善中央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领导体制和机制,使反对派不敢也不能争夺特区管治权;二是巩固和深化香港与内地经济融合,促使香港一部分居民树立对国家应有认识,确立与回归祖国相一致的身分认同;三是反对派分裂出“建设性反对派”,愿意在承认国家政治体制和执政党的前提下,就特区发展包括香港与内地关系提出建设性意见。
这三项条件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香港一部分居民认识国家、确立新身分认同,与反对派分裂出“建设性反对派”是相互关联的;另一方面,完善中央对特区领导,与推进香港与内地经济融合是相辅相成的。不难理解,后一方面是前一方面的基础,当然,不能取代前一方面工作。
评价新一任行政长官及其管治班子的施政,不能按照某些政治团体、人士的主观意愿和特殊利益,更不能被居心叵测者误导。评价新一任行政长官及其管治班子的施政,必须按照香港发展需要。香港需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香港需要修补社会政治分裂,但是,香港没有能力同时解决经济民生政治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大多数居民亟盼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有利于舒缓社会政治分裂。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修补社会政治分裂,都需要标本兼治,必须先易后难,先努力治标同时展开治本工程。
新一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及其管治班子努力引导社会各界从长期困于政治斗争,转向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0月11日,林郑月娥在立法会就施政报告所作发言中说:“我完全明白一份篇幅较长的《施政报告》不能确保政策完全到位、落实执行有力,我和问责团队会以谦卑态度继续聆听各位议员和社会大众的意见,务求让这份《施政报告》为香港的未来带来新的起点。”
“为香港的未来带来新的起点”,是全体市民所盼望的,而十九大报告为香港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公报》2017年10月26日A16“评论”发表时把标题改为《十九大报告为港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暫未有讀者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