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book
分類: 標籤:

一带一路是港企进路

作者: 周八駿 【2017-9-28】 最近,香港铁路主席马时享称,港铁在香港开一条新线就亏,只有走出去,在香港以外开新线才赚 [...]

Tag:
Meet the Author
avatar-author

周八駿,光大集團高級研究員、香港資深評論員,發表關於中國改革開放和香港問題的著作七部、評論逾千篇。

關於本作品
概述

【2017-9-28】
最近,香港铁路主席马时享称,港铁在香港开一条新线就亏,只有走出去,在香港以外开新线才赚钱。说的是港铁一家企业,其实,道理适用于香港许多企业。
港铁作为一家特区政府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经营公共交通运输,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所以,即使在本港开新线亏本也必须做;但是,港铁毕竟是一家上市公司,不能不考虑为股东们赚钱,所以,必须找赚钱的投资项目以维持整体盈利增长,所以,选择走出去,投资经营香港以外的地铁或高铁项目。

更多

香港绝大多数企业非政府控股,也非经营公共服务,它们毋需为提供公共服务而不得不承担局部投资的亏损,可以也应当更多考虑为股东赚钱,在这样的意义上,这些企业都必须走出去。
根本原因在于,香港本地市场有限,而且,在缺乏新产业或行业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经济领域都呈现“饱和”。
市场同面积有关也同人口有关。这两个因素决定了香港市场有限。试想:一千一百平方公里和七百三十万人口能够做多大的事?
当然,市场还同产业结构有关。香港的制造业早已基本外迁至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服务业也在不断外迁。这些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为何被新加坡超越?为何又将被深圳超越?香港的中青年有志于创业者为何在本地难以甚至无法施展?原因固然不止一个,但是,根本的原因在于香港本地无法提供让新投资者生存的市场空间。不尽快完善和提升本地产业结构,本地市场将继续在既有水平徘徊。
完善和提升本地产业结构,不能局限于一千一百平方公里面积和七百三十万人口,而是必须以内地和其他国家为市场。
总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香港企业都需要走出去。
香港长期养成企业自主选择发展战略和路径的传统,凡是企业独自能做的可以说都做了。企业想做而做不了的是它(们)缺乏能力或实力。所以,政府引导和推动企业走出去,是给想做而做不了的企业以助力。
推动企业拓展创新科技相关产业或行业,需要政府给以政策优惠,甚至提供“种子资本”(seed capital)。推动企业扩大对传统产业或行业的投资,需要政府给予协调。这一切,在当前和今后一二十年都应当置于“一带一路”宏大框架内来展开。
香港企业当然也需要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但是,可以也应当与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相结合。同“杭州湾大湾区”比,“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特点就是她在“海上丝绸之路”扮演重要角色。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要“发挥海外侨胞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在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上,香港企业可以也应该有更多更大的投资机会。
香港华资大企业应该转变投资习惯。在这方面,李嘉诚是一个榜样。长和系企业国际化走在香港华资企业的最前面。
香港华资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单独远航”的能力或实力,可以“结帮出海”,也可以同大企业“搭帮同行”。总之,不能“困坐愁城”。这些年特区几届政府都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协助,但成效不彰。我请教一些中小企业家和他们的商会,答复是缺乏投资机会借钱何用?投资机会在哪里?在走出去。因此,政府不能停留于“你(中小企业)要借钱我帮你”,而是应当协助它们走出去找合适投资机会。
在长远,香港必须融入内地经济,首先必须同广东省珠三角和澳门经济融为一体。在近期和中期,香港必须推动企业走出去。同内地经济融合需要克服“有形边界”(出入境管理)和“无形边界”(意识形态差异),不容易做。企业走出去,比较容易。在同内地企业“结帮出海”或“搭帮同行”过程中,推进香港与内地融合。
(《香港商报》2017年9月28日A4“香江评论”发表)

已購買本作品的讀者,於登錄後才可評價

暫未有讀者評價